文化事業
公共文化服務70年(nián):從55到3176,從21到4918(上)

轉載自(zì)@文化在線





圖據《人民日報》





新中國成立初期,百廢待興,我國文化事業的(de)基礎十分薄弱。1949年(nián),我國公共圖書館為(wèi)55個,博物館數量僅為(wèi)21個。

“我的(de)少年(nián)時代,買書、借書來看都不容易,熒幕上的(de)電影也不甚豐富。”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饒曙光出生于1959年(nián),當時,在“雙百”方針的(de)指引下,我國公共文化事業已經獲得了較快發展,然而群衆文化生活仍然比較貧乏。


讀者在城市書房閱讀(圖據乳山發布)



黨的(de)十一(yī)屆三中全會以後,伴随經濟的(de)快速發展、物質生活的(de)極大豐富,我國文化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(dào)。

黨的(de)十八大以來,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(wèi)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(de)重要內(nèi)容,受到了各級政府的(de)高(gāo)度重視(shì)。2018年(nián),全國群衆文化機構達到44464個,公共圖書館3176個,博物館4918個。


遊客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參觀(圖據新華社)



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(de)同時,近年(nián)來,我國各地(dì)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提升場館和(hé)活動的(de)吸引力上下功夫,服務越來越對味

流動圖書車、流動舞台車把精彩的(de)文化食糧直接送到群衆家門口;借助互聯網、高(gāo)科技,借書還書、預約文藝活動在手機上就能實現,群衆的(de)獲得感實實在在。


文化驿站(圖:張金智)



在文化惠民方面,河北省滄州市走在了前列。

“天合耳語”城市書吧(ba)是滄州圖書館“圖書館之城”項目之一(yī)。該書吧(ba)設有自(zì)助辦證機、自(zì)助借還機、數字資源借閱機,與滄州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。



某城市書吧(ba)內(nèi)景(圖據濟源公共文化)


“圖書館之城”項目計劃用6年(nián)時間,在滄州市中心城區以滄州圖書館為(wèi)中心館,建設15座“遇書房”城市分館、10座“遇書房”城市書吧(ba)、15座“遇書房”數字城市知識驿站等廣覆蓋、全方位、多形式的(de)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設施網絡平台。

目前,滄州圖書館已經在主城區建成了3座城市分館和(hé)4座城市書吧(ba)。



滄州市圖書館·遇書房(圖據滄州圖書館)



除此之外,滄州市在鄉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也有積極的(de)探索。

位于河間市景和(hé)鎮興豐農場內(nèi)的(de)景和(hé)鎮綜合文化站,是一(yī)家鎮企共建鄉鎮文化站和(hé)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,該綜合文化站在接待中心、房車營地(dì)等遊客聚集空間裏精心打造了“豐爾閱讀微空間”,遊客在這些地(dì)方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(kě)閱讀優質電子(zǐ)圖書,将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對象由所在地(dì)居民向外地(dì)遊客延伸拓展,把閱讀直接送到街頭巷尾和(hé)田間地(dì)頭。



鄉鎮數字化建設(圖據乳山發布)




滄州市文化廣電和(hé)旅遊局黨組書記張連卿認為(wèi),公共文化服務要想延伸下去(qù),需從小處着眼、實處着手。

公共文化服務的(de)重點在基層,難點也在基層。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基礎薄弱,資源有限,因此縣級文化館要統籌縣域內(nèi)的(de)文化藝術資源,進行整合調配。基層公共文化建設要服務更多群衆,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和(hé)老百姓之間的(de)“最後一(yī)公裏”。



雲南麗江古城納西族民間紡織工藝(圖:新華社楊宗友攝)






86版《西遊記》劇照(圖據水印電影)



饒曙光說,逐漸富裕起來的(de)廣大群衆對參與文化生活的(de)渴求日益強烈,也激發了文藝工作者的(de)創作欲望。

精美的(de)圖書、精彩的(de)展覽、精緻的(de)文創産品越來越多,各種類型的(de)網絡文藝也蓬勃興起……人們的(de)文化生活可(kě)謂多姿多彩。



萊西木偶赴美參加"跨越太平洋——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"(圖據人民網)



為(wèi)提供豐富優質的(de)文化産品,滄州市任丘市文化館着力推出非遺惠民系列演出,精心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,一(yī)月一(yī)演,免費向公衆開放。

除非遺演出外,在任丘市文化館內(nèi)還設有非遺展廳,展示任丘大鼓、冀中笙管樂(yuè)“東姜音樂(yuè)會”等非遺項目50餘項;設置文化記憶展廳,集中展示任丘電影、攝影、文藝社團的(de)發展曆程。



大鼓表演(圖據滄州市文化廣電和(hé)旅遊局)

(未完見下)